首頁 » 健康新聞 » 疫情影響經濟無薪假人口破2萬 壓力型耳鳴患者激增

疫情影響經濟無薪假人口破2萬 壓力型耳鳴患者激增

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,目前為止仍有許多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,自8月下旬起,放無薪假的民眾更是突破2萬人口,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,有民眾因為連續輪放了好幾周的無薪假,擔心被公司資遣,壓力大到耳鳴嗡嗡作響,前來鼻喉科門診求診治療。(NOW健康 林郁敏/台北報導 2020-11-18)


李宏信表示,以往耳鳴易發生於中老年人,但從近期門診發現,前來就診的患者以年輕人居多,而且大都與壓力、焦慮、情緒緊張有關。耳鳴是現代人的文明病,台灣每10個人就有1至2人飽受耳鳴困擾,70歲以上的年長者則幾乎是每3人就有1人有耳鳴,尤其在面臨失業率攀升至4%的社會狀態之下,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不易,放無薪假的民眾更是必須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。此時就容易因身心俱疲,加重耳鳴的症狀,而在無法克服耳鳴的狀態下,更加重憂鬱或焦慮的情緒,如此惡性循環。因此患者若有持續性耳鳴或單側耳鳴,對生活已產生困擾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

耳鳴初期發作聲音不大、時間也不長,因此一般人會覺得不太嚴重,症狀輕者只要多休息則可不藥而癒,但時間一久雜音會逐漸大聲,發作時間也變長,有的24小時不停止,更甚者聲音變大或有尖叫聲,更人感到痛苦而難以忍受,若至此時才看就醫,治療難度也會增加,治療成果也難以達到病人期待,以為無法治療,其實只要耐心服藥治療半年,嚴重者可能須花費更多時間才能逐漸改善,病人與醫師必須有耐心共同合作來治療頑固的耳鳴症。


此外,耳鳴常見的成因還包含急性或慢性的聽力損傷,前者是耳朵突然接收到超過115分貝的劇烈聲響如鞭炮、喇叭等,後者是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,長時間且連續性傷害造成的內耳受損,如工地施工,或因病毒感染、中耳炎、藥物、老化、甲狀腺異常、心血管疾病、腦部腫瘤、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聽力損傷,其他可能原因還包含耳咽管障礙、耳朵構造異常、精神疾病等。


李宏信進一步說明,耳鳴的患者通常有內耳循環不佳、血管阻塞不暢通的狀況,由於內耳神經因無法接收到足夠的養分而萎縮,在治療方面,急性患者通常優先施以利尿劑等藥物,排除患者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鹽分,消除內耳水腫,再以清血藥物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,長期治療則加強給予神經營養劑,或是輕度的鎮定劑,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,放鬆情緒,防止血管過度收縮,避免內耳缺血造成營養失調。


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建議,治療耳鳴期間,應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面對,與耳鳴和平共處。生活上可做的具體事項,例如:不待在太安靜的環境,睡覺時可放些輕音樂助眠,體操、游泳和按摩耳朵皆有助於減輕耳鳴症狀;飲食方面則應避免咖啡、茶、可樂、菸或酒、乳酪、巧克力等可能刺激血管收縮的食物,最好以清淡飲食為主,並且可以適時引用一些能夠穩定神經系統的茶飲,如薄荷茶、菊花茶等,降低焦慮感、幫助改善睡眠品質。